top of page

為什麼孩子學習英文如此被動? - 學習動機Part 1



請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先想想以下的問題:



1. 我 (或我的孩子) 為什麼學英文? (學習的目的或動機是什麼)



(答案歡迎留在留言區,我會回復並與你討論)





先談談近10年來的主流學習動機的概念(L2 motivation)


Dörnyei在2005年提出了一套系統,我不是很清楚是否有確切的中文翻譯,若以直翻的方式翻成 "第二外語學習動機自我概念系統 (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)",因為太冗長,所以在這裡我們就直接稱他為 "學習動機方程式"。



學習動機方程式 (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) 主要的概念為: "理想的自我(ideal-self)" 並由"應該的自我(ought-to self)"輔助



理想的自我定義為: 我想像未來的我使用第二外語的狀況


應該的自我定義為: 我認為別人覺得我應該成為怎樣的外語使用者



定義太難懂,換句話說,學習的動機來源是: 一個我在未來使用英語的情境,這個情境包含我認為我應該達到的樣子,以及我認為別人對我的期許。




舉個實際的例子:



"Mimi 總是想像著未來她跟強尼戴普很流利的聊天的情形" 這樣就可以是學習的動機。



但有學者提出,這樣的"想像"必須要有感官刺激來達成更有效力的動機,意思就是說,Mimi若只有想像她跟強尼戴普講話,跟Mimi想像她跟強尼戴普在一個美麗的花園,聽著古典音樂,聞著茶香,摟摟抱抱的聊天比起來,後者會帶來更強的學習動機。



Joanna的觀點:



意思就是說,若學習者只考慮到"自己",他的學習動機將很難被激發,因為就算是"自我" 目的也是在於"在他人面前呈現優秀的自我" 儘管是我的想像僅在於"流暢的看電影不需要字幕",實際上,我是希望別人認為我可以流暢的看電影不需要字幕,而不是純粹只有"自我"參與其中,另外,"使用"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若我的想像是"我拿到很高的英檢成績",這樣的想像並沒有"使用英文"這件事參與其中,因此相對的,難以成為一個學習動機的刺激點。



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,"動機"不見得就可以引起"行動",動機要夠強烈才能引起行動。



有許多家長曾經問我: 為什麼我家孩子都很被動,不主動去唸英文? 難道他不想考過英檢嗎?


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面向的解釋,可是絕對不會有一個答案是"對啊! 他不想考過英檢!" 說實在,既然都要去考了,誰不想考過英檢呢? 可能的答案有以下:



1. 他的動機 (通過英檢) 並不是他自己主動想的,而是您灌輸給他的。 以這點來看,這樣的動機僅符合輔助部分的"應該的自我",相對的動機的力度就小了些。



2. 他的動機不夠強烈。 他有想通過英檢,但沒有情境的輔助,意思就是沒有"使用英文"的想像在他的動機中。



3. 第二外語學習焦慮(second language anxiety)。 研究指出,若學生學習焦慮過高,他們的學習動機是無法被刺激並引起行動的。



4. 抗拒學習。原因很多,可能是過去的挫敗、過大的壓力..等等的。




現在,請你(或孩子)想一想,你(或孩子)未來使用英文的情境吧!! 歡迎把情境畫下來並分享給我唷!!! 我會將生動的作品貼到文章中的。 :D



也請各路高手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於下面的評論區喔!









39 次查看0 則留言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